摘要: 安徽譯博翻譯的小編們了解到:4月12日,經(jīng)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(guī)范標準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后,《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》(以下稱《量表》)由教育部、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式發(fā)布。
安徽譯博翻譯的小編們了解到:4月12日,經(jīng)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(guī)范標準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后,《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》(以下稱《量表》)由教育部、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式發(fā)布。
據(jù)新華社報道,作為面向中國英語學習者的首個英語能力測評標準,《量表》劃分成3個階段,9個等級,以語言運用為導向,從聽、說、讀、寫、口譯、筆譯、語用、語法等多方面入手,構(gòu)建多層級能力指標體系,為衡量英語能力提供“標尺”,最終實現(xiàn)各類英語考試“量同衡”。
2018年6月1日,《量表》將正式實施。而在此基礎上研制的英語能力等級考試也正在進行中。種種跡象表明,它的誕生將為中國英語教育考試帶來一場顛覆性的變革。
英語測評改革
教育部考試中心外語測評處處長吳莎告訴《中國新聞周刊》,2014年9月,國務院頒布了《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》(下稱《意見》),第一次從國家層面對外語教育教學和考試制度明確了改革要求,《量表》的研制工作就此埋下伏筆!兑庖姟吩“深化高考考試內(nèi)容改革”中,提出了要加強“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”。
作為回應,教育部設定了目標:到2020年,要基本建成標準統(tǒng)一、功能多元的現(xiàn)代化外語測評體系,同時推動考試內(nèi)容和形式的變革。而《量表》正是這次改革的階段性成果之一。它反映了過去在以應試為導向的中國英語考試歷史中,英語學習者普遍面臨的“考試強、能力弱”的困境,也折射出在目前變動不居的國內(nèi)外環(huán)境下,對中國的英語學習者提出的新要求。
2017年11月,一年一度的《英孚英語熟練度指標》公布。報告以全球80個非英語國家和地區(qū)、共逾100萬英語學習者為樣本,系統(tǒng)分析了他們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,并以國家為單位分層、排名。報告顯示,中國的國民英語熟練度獲52.45分,列居第36位。這個分數(shù)雖自2011年起穩(wěn)步上升,但中國還是被歸為“整體低熟練度”國家,與排名領先的荷蘭差近20分,排名居立陶宛、希臘等國家之后。
報告分析指出,中國國民對英語的應用,整體停留在“理解歌詞、就熟悉的學科撰寫電子郵件”與“在英語國家和地區(qū)旅游”之間,與“工作時上臺發(fā)言”“輕松閱讀高級文本”的高熟練度相去甚遠,英語語言應用的綜合能力存在明顯短板。
《量表》設計團隊學術(shù)帶頭人、廣東外語外貿(mào)大學副校長劉建達在接受《中國新聞周刊》采訪時稱,研制《量表》的初衷就是要“讓英語教學回歸本質(zhì)”。它的誕生,如同在中國英語教育的“教、學、測三個方面建設一座橋梁”,連通三者,促進英語教學質(zhì)量提升,同時,也令包括大學英語四六級、專四專八、PETS等現(xiàn)有的十幾種主流英語考試,在未來擁有一個可對接的標準。如此,各類考試之間的分數(shù)、等級將可相互對照,很大程度上解決它們從前無法互認、學習者必須參加多項考試而負擔沉重的困境。
此外,劉建達還強調(diào),學習者也可根據(jù)《量表》評估自己的英語能力水平,在他看來, “這次改革很關鍵”。
一個有近200人的專家團隊在推動量表的研制。據(jù)教育部考試中心透露,這些專家均來自國內(nèi)外一線高校、研究機構(gòu),代表了當前應用語言學領域的最高水平。
同時,由于《量表》未來將服務于國內(nèi)各項英語考試,這個團隊也包含了多個全國性英語考試項目的專家,比如大學英語四六級、專四專八的學術(shù)負責人,相關心理測量的專家,以及參與過國外語言能力《量表》研制的外國專家。
《量表》的誕生
從2014年6月啟動方案設計工作開始,專家組成員就開始制定方案。半年時間里,200多個專家圍繞“如何定義語言能力”、“什么樣的《量表》才符合中國英語學習者”“如何在國際上獲得相當程度的認可”等問題展開研討,并給出詳細定案。
教育部考試中心對《中國新聞周刊》透露,這一階段內(nèi),200多位專家兵分八路,協(xié)同作戰(zhàn)。此間,大家既參考如共設六個級別的《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》(以下稱《歐框》)等在國際上較有影響力的國際量表,也結(jié)合了中國英語學習者現(xiàn)狀,最終制定出適用于中國的英語等級量表。在這一過程中,他們發(fā)現(xiàn),由于中國英語學習者水平參差不齊,很難完全照搬外國模式。
劉建達舉例說,日本研究者曾照搬《歐框》模式,結(jié)果日本80%的英語學習者僅達《歐框》的一至二級,達到三四級的僅有20%的學習者,幾乎無人能達高水平級別。劉建達認為,日本的經(jīng)歷對中國在制定標準時的啟示是,必須基于中國國情的特殊性。
什么是“中國國情的特殊性”?劉建達說,中國英語學習者多呈現(xiàn)“重讀寫、輕聽說”的特點,因而研制《量表》時,要著力填補往日英語考試系統(tǒng)普遍對語言運用這一塊長期忽視留下的空白。此外,中國各個地方的英語教育水平不一,學生能力各異,《量表》的設計也要通過實證研究、反復論證,以反映中國英語教育的復雜情境。
最終,專家組參考國內(nèi)外相關語言學、教育學理論,對語言能力進行定義,并在此基礎上制定“能力描述框架”,將語言能力分為語言理解能力、語言表達能力、語言知識、語言策略、翻譯能力等,同時對理解和表達過程中需要使用的語言知識、語言使用策略進行描述,構(gòu)建了一個系統(tǒng)的描述體系。
在這個總框架下,再通過“能力描述語”(“can-do statement”)對聽、說、讀、寫、譯等各方面能力進行詳細描述,這就是描述語收集和分類、修改、驗證等第二、三階段的工作,也是被劉建達等多位參與《量表》研制工作的專家視為最重要、最耗時耗力的部分。
教育部考試中心提供的一份《量表研制過程》時間表顯示,這項工作從2015年2月開始啟動,專家們在半年時間內(nèi),運用文獻法,窮盡國內(nèi)外的教學大綱、英語能力標準及教材等多種材料,以提取出有關英語能力的描述。
同時,還采集了不同學段內(nèi)教師對學生英語能力的描述,而對未收集到但又確實存在的語言能力,專家們則采用撰寫法進行補充,最終產(chǎn)生了2萬余條“能力描述語”的描述語庫,作為整項工作的基本盤。
此后,專家們首先按照“清晰、嚴謹、有代表性”等原則,對描述語進行篩選、分類,并基于對中國學生在小學、初高中學段整體英語能力的分析,將中國英語學生的能力初步量化為“低、中、高”三段,共9個級別。然后,以一至九級的“能力等級”為縱軸,以能力描述參數(shù)分類為橫軸,專家們再將描述語填充進這個“巨大無比”的坐標系中,《量表》的雛形終于誕生。
教育部考試中心吳莎對《中國新聞周刊》透露,后期對描述語的修改和分類、分級驗證的工作相當繁雜,整個過程從2015年9月起,耗費了整整1年半時間。
2018年1月,《量表》設計最終步入收官階段,并于2月12日由教育部、國家語委簽發(fā),將于6月1日正式實施。同期,它與國外英語考試的對接工作也在加緊進行。
這份長達107頁、分成“三段九級、包含70多個維度”的英語能力量表,全方位覆蓋了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語言能力范疇,其中每條描述語都對使用者的行為(能做什么)、標準(能做的程度)及具體條件進行定義。
在一份文件中,劉建達大概對照了不同級別對應的中國英語學習者能力:一、二級較適用于反映小學階段英語學習者的能力;三、四級則對應初高中階段的學習者,由此層層遞進;五、六、七級則較適用于大學階段公外及英語專業(yè)的能力發(fā)展層次;八、九級則對應高端英語人才。
四六級是否退出“需要通盤考慮”
自《量表》即將實施的消息傳開后,圍繞它在教、學、測三方面帶來的變革,民間掀起了激烈討論:《量表》實施后,以此為綱的英語能力等級考試會取代如四六級等主流英語考試嗎?它的誕生又將為老師的教學和學生未來考試帶來哪些影響?
對此,教育部考試中心吳莎對《中國新聞周刊》表示,《量表》推出后,希望能為各類英語考試提供能力層級定位的參照,通過將不同考試的分數(shù)和等級與《量表》對應,幫助社會更好地理解不同考試的結(jié)果,促進多種學習成果的溝通互認。
但具體到四六級、全國公共英語等級考試(PETS)等會不會退出市場,吳莎認為,由于它們涉及面很廣,擁有一段相當長的歷史,也在社會上獲得了很高的認可度,因此目前對此尚未有定論,“還需要一個通盤的考慮”。但也不排除有關部門未來會基于這個標準,對一些重復性強的英語考試進行整合。
吳莎說,考慮到中國教育深受應試文化的影響,目前很難預計在《量表》與相關考試出臺后,社會上會不會出現(xiàn)一些“應激反應”,“這不光是在中國,整個亞洲地區(qū)的考試都有類似情況。”
吳莎呼吁,學生、家長、教師及社會都應該以理性的眼光看待這次改革。
劉建達在接受采訪時稱,完善中國英語學生的整體英語能力,還是要通過制定測量標準來實現(xiàn),過去,中國英語學習者存在“啞巴英語”的情況,而《量表》則通過矯正標準,平衡語言運用能力在能力測量的比重,改善中國學習者“說” “譯”普遍疲弱的狀況。
2016年12月,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與英國方面簽署了相關文件,目前負責《量表》設計的中方團隊正與外方團隊合作,率先推動《量表》與雅思、普思等國際英語考試對接。據(jù)悉,該項對接工作預計在2018年底完成。而與美國考試服務中心(ETS)托?荚嚨膶庸ぷ饕灿媱澯2019年完成。
負責《量表》與雅思、普思考試對接工作的英方學術(shù)帶頭人Barry O’Sullivan對《中國新聞周刊》表示,他對《量表》的對接工作及其在國際上的認可情況表示樂觀,與雅思聽力部分的對接工作已經(jīng)完成,所有對接工作將于2018年底完成。屆時,中國英語學習者可將《量表》與雅思的分數(shù)進行對照。
但Sullivan也表示,在能力描述是否準確、與國際考試對接是否順利方面,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檢驗,“但這并不稀奇,當年《歐框》的系統(tǒng)也經(jīng)過了反復驗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