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清玄,中國臺灣高雄人,當代著名作家、散文家、詩人、學者。
據(jù)海外網(wǎng)報道,臺灣《自由時報》報道稱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,終年65歲。
林清玄,中國臺灣高雄人,當代著名作家、散文家、詩人、學者。1953年生于中國臺灣省高雄旗山。畢業(yè)于中國臺灣世界新聞??茖W校。曾任臺灣《中國時報》海外版記者、《工商時報》經(jīng)濟記者、《時報雜志》主編等職。他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(chǎn)的一位,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,也被譽為"當代散文八大作家"之一。作品有散文集《蓮花開落》《冷月鐘笛》《溫一壺月光下酒》《鴛鴦香爐》《金色印象》《白雪少年》《桃花心木》(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3課)《在夢的遠方》《在云上》《心田上的百合花》《菠蘿蜜》《用歲月在蓮上寫詩》等。
安徽譯博翻譯小編今天為您帶來一篇林清玄的文章。
人生有許多事是值得等待的 林清玄
人生有許多事是值得等待的。有時是一首歌,有時候是一場電影。有時是一樹櫻花,有時是一段旅程。有時是用一生等待一個人。等待我們的,有時是刻骨銘心的相逢,有時是心花碎裂的別離。
有人問我:“為什么草木無心,也能自然生長、開花、結(jié)果,有心的人反而不能那么無憂地過日子?”我反問道:“你非草木,怎么知道草木是無心的呢?你說人有心,人的心又在哪里呢?假若草木真的無心,人如果達到無心的境界,當然可以無憂地過日子。”
“凡夫”的“凡”字就是中間多了一顆心,剛強難化的心與柔軟溫和的心并無別異。具有柔軟心的人,即使面對的是草木,也能將心比心,也能與草木至誠相見。
在禪里,把快樂的慶祝稱之為“笑里藏刀”——就是在笑的時候,心里也藏著敏銳的機鋒。而把悲傷的慶祝稱之為“逆來順受”——就是在艱苦的逆境中,還能發(fā)自內(nèi)心地感激,用好的態(tài)度來承受。
用同樣一把小提琴,可以演奏出無比憂傷的小夜曲,也可以演奏出非凡舞蹈的歡樂頌,它所達到的是一樣偉大、優(yōu)雅、動人的境界。人的身心只是一個樂器,演奏什么音樂完全要靠自己。
真正的生活品質(zhì),是回到自我,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條件,在這有限的條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與生活。再進一步,生活品質(zhì)是因長久培養(yǎng)了求好的精神,因而有自信、有豐富的心胸世界。
在外,有敏感直覺找到生活中最好的東西;在內(nèi),則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創(chuàng)造愉悅多元的心靈空間。 生活品質(zhì)就是如此簡單;它不是從與別人比較中來的,而是自己人格與風格求好精神的表現(xiàn)。
對我們來說,只有當我們知道快樂與悲傷是生命必然的兩端時,我們才有好的態(tài)度來面對生命的整體。
如果生命里只有喜樂,生命就不會有深度,生命也會呈單面的發(fā)展,像海面的波浪。如果生命里只有悲傷,生命會有深度,但生命將會完全沒有發(fā)展,像靜止的湖泊。
唯有生命里有喜樂有悲傷,生命才是多層面的、有活力的、有深度又有發(fā)展的。
“日日是好日” 的意義是“不憂昨日,不期明日”,是有好的心態(tài)來看待或喜或悲的今天,是有好的步伐,穿越每日的平路或荊棘,那種純真、無染、堅實的腳步,不會被迷亂與動搖。
在喜樂的日子,風過而竹不留聲;在無聊的日子,不風流處也風流;在苦惱的日子,滅卻心頭火自涼;在平凡的日子,有花有月有樓臺;隨處做主,立處皆真,因為日日是好日呀!
遇到生命的快樂,我要慶祝它!遇到生命的悲傷,我也要慶祝它!慶祝生命是我的態(tài)度,不管是遇到什么!快樂固然是熱鬧、溫暖,悲傷則是更深刻的寧靜、優(yōu)美,而值得深思。
我常覺得,所謂“風水好”,就是空氣清新、水質(zhì)清澈的所在。 所謂“有福報”,就是住在植物青翠、花樹繁華的所在。所謂美好的心靈,就是能體貼萬物的心,能溫柔對待一草一木的心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