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譯常見方法與技巧(二)歸化和異化

翻譯的歸化/異化(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)是在1995年由美國學(xué)者L. Venuti(文努迪)所提出的, Venuti十分欣賞布朗紹的名言:翻譯是純粹的差異游戲:翻譯總得涉及差異,也掩飾差異,同時又偶爾顯露差異,甚至經(jīng)常突出差異
    翻譯的歸化/異化(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)是在1995年由美國學(xué)者L. Venuti(文努迪)所提出的, Venuti十分欣賞布朗紹的名言:“翻譯是純粹的差異游戲:翻譯總得涉及差異,也掩飾差異,同時又偶爾顯露差異,甚至經(jīng)常突出差異。這樣,翻譯本身就是這差異的活命化身。”在他看來,差異在翻譯中被弱化的原因有二:首先,長久以來,翻譯的討論被遮蔽了,它在目的語坐標(biāo)的價值體系中處于邊緣化地位,差異非但沒有活現(xiàn),反而處于融化的過程之中。其次,英國和 英語 的價值標(biāo)準(zhǔn),在戰(zhàn)后形成了全球性的優(yōu)勢,從而更加確定了英美國家主義文化的語境。這種語境只接受在意識形態(tài)上符合英美文化的意識形態(tài)的外語文本。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,歸化的翻譯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,總是依照譯入語的特定的政治、文化、意識形態(tài)的規(guī)范對譯入文本進(jìn)行調(diào)整,弱式文化只得聽從英美文化的擺弄,成為殖民者進(jìn)行文化殖民的工具。
    歸化翻譯的最大特點就是采用流暢地道的英語進(jìn)行翻譯,在這類翻譯中,翻譯者的努力被流暢的譯文所掩蓋,譯者為之隱形,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也被掩蓋,目的語主流文化價值觀取代了譯入語文化價值觀,原文的陌生感已被淡化,譯作由此而變得透明。從后殖民理論吸取營養(yǎng)的異化翻譯策略則將歸化翻譯視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謀,是文化霸權(quán)主義的表現(xiàn)。所以,Venuti提倡異化的翻譯策略。根據(jù)這一策略,譯者和譯語讀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努力擺脫來自強勢文化的羈絆。異化翻譯并不應(yīng)理解為對應(yīng)的翻譯,它并不能提高譯文的忠實性。后殖民學(xué)者Robinson認(rèn)為異化翻譯與直譯和逐字翻譯相關(guān)聯(lián),只是沒有直譯那么極端,因為他們并不堅持在翻譯中恪守原文句法序列中的個別詞語的意義,但卻堅持要保留原味。(參見王東風(fēng),2002:26)在異化翻譯中,新的東西可能會加進(jìn)去,從而達(dá)到凸現(xiàn)譯者的身份,提高翻譯的地位,并且對翻譯的文化霸權(quán)進(jìn)行有力的回?fù)簟?br />     歸化策略 (domesticating method)
    歸化是采用民族中心主義態(tài)度,是外語文本符合譯語的文化價值觀,把原作者帶入譯語文化。
    譯者在翻譯的時候,心中既要想著原作及原作作者,盡可能的把原文的內(nèi)容和風(fēng)格準(zhǔn)確而生動的表達(dá)出來;同時,譯者還要想著譯文的讀者,翻譯出來的東西要盡可能接近讀者,便于讀者理解和接受。
    例如:
    Love me, love my dog    愛屋及烏。
    a lion in the way      攔路虎
    lick one’s boots     拍馬屁
    Diamond cuts diamond    棋逢對手
    A flash in a pan     曇花一現(xiàn)
    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    風(fēng)燭殘年
    To grow like mushrooms    雨后春筍
    One boy is a boy,two boys half a boy,three boys nobody.一個和尚挑水吃,兩個和尚抬水吃,三個和尚沒水吃。

    采取歸化策略進(jìn)行翻譯時,以下幾種漢語成語不宜使用:
    反映中華民族特殊習(xí)俗的
    如:“拂袖而去”;“腰纏萬貫”;“罄竹難書”等
    有漢字特征的
    如:“目不識丁”;“八字沒一撇”等
    含有中國地名的
    如:“穩(wěn)如泰山”;“黔驢技窮”;“夜郎自大”;“洛陽紙貴”等
    含有中國人名的
    如:“名落孫山”;“江郎才盡”;“事后諸葛亮”等.

    異化策略 (foreignizing method)
    異化是指對文化價值觀的偏離主義的壓力下,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及文化差異,把讀者帶入外國情境。異化譯法的核心,就是盡量傳譯原文的“異質(zhì)因素”,具體說來,就是要盡量傳達(dá)原作的異域文化特色,異語語言形式,以及作者的異常寫作手法。
    ① 異化可以在語音層上出現(xiàn)。例如:
    ballet譯作“芭蕾舞”
    cigar譯作“雪茄”
    laser過去譯成“萊塞”,現(xiàn)譯作“鐳射”、“激光”
    目前大街小巷都風(fēng)行的“卡拉 OK”等。
    ② 異化可以在詞語層出現(xiàn)。例如:
    “crocodile tears”譯作“鱷魚的眼淚”
    “an olive branch”譯作“橄欖枝”
    “sour grapes”譯作“酸葡萄”
    “the cold war”譯作“冷戰(zhàn)”等等。
    ③ 異化可以在句子結(jié)構(gòu)層次出現(xiàn)。朱生豪翻譯的莎士比亞戲劇是公認(rèn)的佳譯,其中就運用了不少“歐化句式”
    例如:在《哈姆雷特》第一幕第三場中,波洛涅斯告誡女兒不要輕信哈姆雷特時說:
    “You speak like a green girl.Ungifted in such perilous circumstance.”
    朱生豪將其譯為:“你講的話完全像是一個不曾經(jīng)歷過這種危險的不懂事的女孩子。”
    異化揭示了深層含義,又再現(xiàn)了原文的表層形式,一方面豐富和完善了漢語的表達(dá)力,使表達(dá)意思的手段更準(zhǔn)確,更多樣化;另一方面,也為我們了解西方文化打開了一扇窗戶。